反流性食管炎醫(yī)案1例
來源:濟寧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發(fā)布時間:2021-09-28瀏覽:
初診:胡某,男,63歲。2020年5月13日就診。
主訴:上腹部不適10年余,加重半月。
現(xiàn)病史:患者10年前因辛辣刺激引起上腹部不適,未系統(tǒng)治療,現(xiàn)近半月飲酒引起上腹部不適,伴燒心、吐酸、時有腹痛,納差,眠可,大便干。
輔助檢查:胃鏡示:食管炎、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。
西醫(yī)診斷:反流性食管炎。
中醫(yī)診斷:泛酸、吐酸(肝胃郁熱證)。
治法:疏肝清熱、行氣止痛。
方藥:左金丸合旋覆代赭湯加味。
黃連12克,鹽吳茱萸2克,炒川楝子12克,白芍24克,蒲公英30克,厚樸12克,柴胡15克,黃芩10克,麩炒枳殼12克,浙貝母15克,瓦楞子20克,石膏30克,海螵蛸20克,旋復花10克,甘草9克,赭石30克。7劑,水煎兩遍,早晚溫服,每日一劑。
二診(2020年05月18日):服上方癥狀明顯減輕,時有燒心、吐酸,大便次數(shù)偏多,舌脈同上。上方去石膏,加北敗醬草30克,竹茹10克,生麥芽30克。7劑,水煎兩遍,早晚溫服,每日一劑。
按語: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:“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于熱”,認為本病癥多屬于熱,《壽世保元.吞酸》曰:“夫酸者肝木之味也,由火勝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也”,又說明與肝氣有關(guān),故本證有寒熱之分,以熱證多見,屬熱者,多為肝郁化熱犯胃所致。但總以肝氣犯胃,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。本案由左金丸合旋覆代赭湯化裁而來,左金丸源于《丹溪心法》,瀉火、和胃、疏肝、止痛,黃連苦寒瀉火,吳茱萸辛熱開郁,兩藥相合,苦降辛開,一清一溫,共奏清肝降逆,行氣止痛。旋覆代赭湯源于《傷寒論》:“傷寒發(fā)汗,若吐若下,解后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湯主之”,旋復花下氣,降逆止呃;代赭石善鎮(zhèn)沖逆,甘草調(diào)和諸藥。柴胡、白芍、甘草又由四逆散加減而來,諸藥合用使氣血調(diào)暢、清陽得伸。川楝子苦寒入肝,疏肝氣,瀉肝火,使氣行血暢,疼痛自止。另加蒲公英、黃芩、石膏清熱瀉火制酸,瓦楞子、浙貝母制酸,海螵蛸味咸而澀制酸。二診時大便次數(shù)偏多去除石膏,仍有燒心、嘔吐,故加竹茹、生麥芽清熱止嘔,加敗醬草清熱解火制酸,服完7劑后,患者來電告知病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