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底康復,可以“留”到二胎后一起做嗎?
          來源:產(chǎn)科 李婷婷發(fā)布時間:2023-04-10
          
           
	隨著“二胎、三胎”政策的放開,不少女性又重新踏入了“辣媽”行列,產(chǎn)后媽媽除了關心小寶的健康,也需要對自己的產(chǎn)后身體恢復“上心”,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重視產(chǎn)后的盆底康復,在產(chǎn)后門診也經(jīng)常聽到這樣的聲音。
	我現(xiàn)在又沒有漏尿,為什么要做盆底康復,浪費錢。
	反正我要生二胎的,要不我等生完了一起做吧,還可以省一筆錢呢。
	一胎不做盆底康復,二胎盆底損傷會更嚴重,而且如果一胎不做盆底修復,那么生二胎無疑就是在已經(jīng)“受傷”的盆底肌上“雪上加霜”。這是為什么呢?
	
	什么是盆底肌呢?盆底肌是封閉骨盆的肌肉群,由多層肌肉和筋膜組成,這一肌肉群就像一張吊床一樣,支撐著我們的盆腔臟器,如子宮、膀胱、直腸等,使其保持在正常的解剖位置。盆底肌還肩負著控制排尿、排便,維持陰道緊縮感,增進性快感的重要使命,在呵護女性健康幸福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	妊娠期在松弛素的作用下,韌帶變得松弛。隨著胎兒的發(fā)育,子宮不斷增大,會壓迫媽媽的盆底肌,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。分娩時,胎兒通過產(chǎn)道,盆底肌肉和神經(jīng)被極度牽拉,也會讓盆底肌變得松弛無力。如果盆底肌肉處于松弛或異常緊張狀態(tài),將會引起漏尿、脫垂、性生活不和諧等問題。
	有研究表明,盆腔器官脫垂與產(chǎn)次呈正相關,一胎發(fā)病率12.8%,二胎發(fā)病率18.4%, 三胎發(fā)病率24.6%。相當于二胎的寶媽中每5位就有1位可能會發(fā)生脫垂。
	
	筋膜是什么?比如你在啃雞腿時,靠近雞腳的位置有條白色的筋,連著雞肉,還得花點小力氣才能撕下這塊雞腿肉。
	盆底肌上不僅僅是肌肉,還有很多筋膜和韌帶這些結締組織,它們對盆底肌起著非常關鍵的支撐作用。懷孕分娩,盆底肌不可避免地損傷松弛,但它所支撐的子宮、膀胱等盆腔器官還不至于一下子掉出來,這背后就是有筋膜和韌帶還在撐著。但如果產(chǎn)后不及時做盆底康復,恢復盆底肌至產(chǎn)前狀態(tài),筋膜遲早也會支撐不住,像橡皮筋一樣被拉斷,之后很難恢復。這時候電刺激、生物反饋治療等非手術方式已經(jīng)無能為力,只能用一些手術的方式,比如使用網(wǎng)片、吊帶,來替代筋膜和韌帶行使功能。
	
	十月懷胎,逐漸增大的子宮實實在在地壓迫在盆底組織上,多數(shù)媽媽的“彈力吊床”也會變得松弛無力,如果寶寶的體重較大或是雙胞胎,盆底肌肉受到的傷害會更嚴重,導致盆底肌固有的記憶被打斷,慢慢松弛下來,分娩后,盆底肌還會處于這種松弛的狀態(tài),但是原來的緊繃模式也還存在,兩種記憶模式并存,會導致盆底肌記憶紊亂。如果這時抓緊做康復訓練,就可以讓盆底肌“記住”孕前強健的狀態(tài),否則不管不顧,它會記住孕期松弛的狀態(tài),等到定型以后,恢復的難度就大得多了。
	
	
	4、一胎后不修復,二胎損傷x2
	30-40%的女性會在五六十歲出現(xiàn)不同程度的排尿問題。如漏尿、尿頻、尿不干凈等,大概率跟年輕時懷孕分娩有關。一胎后不做盆底康復,到生第二胎時,盆底肌又經(jīng)歷一次胎兒長期的壓迫!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又一次被撐開,這種損傷是疊加的,甚至“1+1>2”,出現(xiàn)嚴重漏尿、中重度器官脫垂等嚴重的癥狀。
	
	 
	      因此,懷孕對于盆底的慢性損傷,在二胎時是加倍的。一胎時相對比較年輕,身體素質也更好一些,有的寶媽朋友們說,懷二胎初期就有輕微的漏尿傾向,之前都沒那么多問題。尤其是一胎產(chǎn)后就出現(xiàn)盆底問題的,如果不及時康復,在二胎孕中,癥狀很容易加重。
	產(chǎn)后康復是女人第二次生命的綻放,盆底的康復尤為重要,抓住康復的最好時機,關乎女性的幸福與健康,我們要想恢復好盆底肌功能,一定要抓住產(chǎn)后恢復的幾個關鍵時期:
	
	也就是說,產(chǎn)后42天開始,越早做盆底康復,恢復的效果越好。抓住黃金期,把握關鍵期,不要錯失有效期,更不要再抱有“生完二胎后再做盆底康復”的心理。想想如果生完 “一胎” 后能夠積極進行盆底肌康復,將我們的 “溫床” 維持一個良好的狀態(tài),為 “二胎” 打造一個堅實、優(yōu)質的基礎,何樂而不為呢?
	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治療,及早進行盆底篩查、盆底康復,才是每位新媽媽明智的選擇。